1556人因非法采礦、破壞性采礦犯罪被起訴
記者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,2022年第一季度,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非法采礦、破壞性采礦犯罪1556人。該類犯罪主要集中在山東、河北、廣東、河南、福建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蘇等礦產資源大省,這9個省辦案量合計占全國的58.4%。涉及的礦產資源種類較多,包括砂石、煤炭、礦石、石墨、稀土、泥炭土等。
最高檢相關負責人表示,此類犯罪對自然資源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造成嚴重破壞,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,應依法嚴厲打擊,開展綜合整治。究其原因,旺盛的市場需求導致礦產資源價格不斷上漲,而實施盜采犯罪的技術含量卻相對較低。面對巨額的利潤和低廉的犯罪成本,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試法、鋌而走險。如盜采海砂案件,從反映的情況看,盜采海砂方法簡單,運輸儲存便利,一噸海砂的出水價和到港價存在數十元的利潤空間,如果清洗后按照建筑用砂販賣,利潤空間可到上百元。按照普通江船3000至5000噸的載運量,販運一次海砂的總利潤可達數十萬元。
與此同時,檢察機關辦案發(fā)現,當前此類犯罪還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:犯罪手段多樣,非法盜采隱蔽性更強。嚴重破壞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甚至引發(fā)安全事故。犯罪形態(tài)規(guī)?;?,常與黑惡勢力交織。
上述負責人表示,全國檢察機關將堅持依法能動履職,多措并舉懲治盜采礦產資源犯罪,推動綜合整治,促進源頭治理、長效治理,守護綠水青山。一是強化協作配合,依法精準打擊。深入開展自然資源領域專項整治行動,嚴厲打擊礦產資源領域犯罪,對重大案件掛牌督辦,嚴懲“砂霸”“礦霸”。充分運用行政執(zhí)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平臺,實現信息共享,及時通報案件處理信息、移交案件線索情況,逐步構建“政府負責、部門聯動、源頭治理”工作格局。二是充分發(fā)揮“刑事追訴+公益訴訟”檢察職能。對破壞礦產資源犯罪行為造成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的,以非法采礦罪追究刑事責任并處罰金的同時,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或民事公益訴訟,判令其賠償因非法采礦造成的國家礦產資源損失,在規(guī)定期限內對被破壞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予以恢復。三是強化全民參與,加大普法宣傳力度。落實“誰執(zhí)法、誰普法”的普法責任,積極開展普法宣傳。發(fā)布典型案例,促進公眾提高環(huán)境意識、守法意識。